前黄镇杨桥村:古韵新潮“活”起来 文旅融合“火”出圈
小桥流水、龙舟泛溪、锣鼓喧天……每到杨桥庙会,这座江南村落总是人气爆棚,十里八乡赶来的村民与各地游客摩肩接踵,盛大的“出会”队伍绵延数里,在常州乃至苏南地区都极为罕见,如今已成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近年来,前黄镇依托杨桥庙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,以特有文化内涵为核心驱动力,成功推动古村焕发新生。
连片保护激活古村动能
宜阳之界,滆湖东畔;诗意江南,水墨杨桥。拥有约800年历史的杨桥村,发迹于南宋,兴于明清,鼎盛于清末民初,清朝时期一度被称为“太湖首镇”。
随着时代变迁,这座曾经繁华的水乡古村一度沉寂。转机始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实践。“保留原生态的水乡风貌,特别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,在改善基础设施、提升居住品质的同时,不破坏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。”前黄镇镇长葛炎指出,在杨桥的保护开发过程中,始终坚持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原则,对村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性挖掘整理。
徜徉杨桥街头,500余间明清建筑鳞次栉比,1000余米石驳岸完好如初。庄基桥、谢桥桥、五洞桥、东西虹桥6座石桥参差坐落,凤凰洞、仙人树、百岁庄、千年果、四巷门、周郎簖、东坡海棠园、唐代古刹万福禅院、红莲寺等25处古建筑无声诉说着“杨桥故事”。
来自天南海北的客商,不仅带来了滚滚的商机,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。今日的杨桥古戏楼里,还能听到南腔北调的优雅古韵。被评为省级非遗的杨桥庙会,更是展现非典型江南文化的民间盛会。
据了解,前黄镇进行了全面普查和建档,登记了6处文物保护单位、28处不可移动文物和29处历史建筑,建立了完整的文物档案数据库。同时,深入挖掘和保护非遗,目前全镇有12个非遗项目。
一场庙会点燃文旅热潮
杨桥庙会以“城隍老爷回舅家”这一独特事由为核心,巧妙融合了宗族文化、民俗文化以及商贸交流等多方面元素,形成了一场综合性民间活动。
每年农历二月初八,十里八乡的村民齐聚太平庵举行“开光”仪式,随后开启长达4小时的“出会”活动,场面宏大,内容丰富。第十四届杨桥庙会文化节以“古韵盈杨桥,庙会溢春趣”为主题,在保留传统“出会”仪式的基础上,新增了非遗展示、红色文化宣讲等创新环节,特别是将调犟牛、调龙灯、舞马叉、掮轮车、调三十六行等濒临失传的传统民俗表演重新搬上舞台,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。
庙会期间,前黄镇精心设计了多层次的参与体验活动,为老年群体设置传统戏曲欣赏、民间技艺展示等怀旧项目,为中青年游客开发了非遗DIY体验、民俗快闪等互动环节,针对少儿特别设计了“小小非遗传承人”研学课程。
“我们并非简单复制其他古镇模式,而是深耕‘庙会文化’这一核心IP。”葛炎表示,“分众化设计极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,不仅提升了体验感,还增强了庙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。”据不完全统计,近几年杨桥庙会期间,各类民俗表演吸引游客超过3万人次,吸引了常州及周边城市的数万名游客慕名前来。
多方协同凝聚发展合力
立足“一纸张”,一个家族以一腔赤忱静守时光,在南杨桥畔,杨桥捻纸接续传承数百年,其第27代传承人朱琪的捻纸作品陈列室已成为游客必到的“打卡点”;相传被乾隆皇帝称为“江南一奇、杨桥一绝”的调犟牛已有300多年历史,仍然活跃在民俗表演的舞台,并不断传承创新,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瑰宝……
“现在村里直接从事文旅相关工作的村民超过300人。”杨桥村党委书记朱志刚介绍,“共建共享”模式,使得村民成为文化保护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。目前,杨桥村有市、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名,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,也是创新发展的实践者。
人才培养是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2019年起,前黄镇将捻纸、调犟牛引进运村实验学校,纳入校本课程,成立社团,让学生在接触中感知、在沉浸中融入,让非遗文化与青春活力相遇。
2013年,杨桥村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“中国传统村落”名录。2015年,杨桥庙会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遗名录。2019年,杨桥村被国家文物局和住建部评为“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。
喧嚣渐隐,余韵悠长。杨桥村正将一场古老的民俗仪式,升华为驱动乡村振兴、凝聚文化自信的强力引擎。未来,前黄镇将继续以杨桥庙会文化为纽带,深化文旅融合发展,打造“看得见历史、留得住乡愁、引得进产业、带得动致富”的江南水乡典范,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记者观察
杨桥村的振兴之路,关键在于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,让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可以相得益彰。
生态文化共荣是杨桥发展的核心理念。在改善民生、升级基础设施的同时,更加珍视古村的肌理与灵魂,让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,这种“轻开发、重保护”的做法,使杨桥既留住了“乡愁”,又跟上了时代步伐。
古村落观光游、民俗文化体验游、手工艺品制作……庙会带动的人气也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民宿发展。通过文旅深入融合,杨桥村形成了“文化引领、多元发展”的产业格局,让游客不仅能“赶一次会”,更能“留一段情”,实现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转化。
八百年杨桥,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: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记忆,只要根植沃土、勇于创新,就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,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。在这里,每一天都在上演着古韵与新潮相融、保护与发展共进的生动故事。
“未经许可 严禁转载”